虾峙中学创办于1957年9月,原名普陀县虾峙区民办虾峙初中。1958年,学校坚持为渔业生产服务,并改名为“虾峙水产中学”。受三年自然灾害影响,1962年7月停办。1966年恢复办学后,校名定“普陀县虾峙中学”。1992年10月,撤区扩镇并乡后,学校管理体制调整,学校正式改为现名“普陀区虾峙镇初级中学”。
学校自创办以来,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以育人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努力构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氛围和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育人体系。经过半个世纪的风雨洗礼,几代虾中人的躬耕不辍,初步形成了“繁荣校园文化,培养健康人格”的虾峙中学办学特色,铸造了“海纳百川,不甘人后”的虾峙中学精神。
在“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积极开展课改实验”的实践中,学校认真履践“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深化改革,严格管理,学校办学水平取得长足发展,育人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各项工作成效显著。学校先后荣获市“六观”教育先进集体,“市师德群体创优学校”“区文明单位”“区首批优秀学习型学校”“普陀区绿色学校”等荣誉称号;学校课题、学生竞赛、教师论文、公开课等多次获市、区一等奖;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毕业生。
时值教育改革大潮,机遇与挑战并存。新一代虾峙中学人正秉承着“海纳百川,不甘人后”的虾峙中学精神,继往开来,迎潮而上;满怀着为崛起之中华而读书的信念,奋勇争先,昂首向前。
学校现有11个教学班,学生453人,教师41人,其中党员教师占47.5%。校园占地面积17870M,建筑面积7056M。学校环境优美,现代化教学设备设施齐全,拥有标准的图书室、电脑室、实验室,各班均配备有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实现了校园信息网络化。
1957年9月初创办,校址设在大岙沙头圣塘庙东厢房,与区中心小学合署办公。1958年,区工作委员会决定秋季再招新生二班,考虑到圣塘庙东厢房容纳不下,遂决定区工委办公地三宫殿(现中学教学楼东首)改作中学。1958年,虾峙人民公社成立,时值国家水产部海洋捕捞司郭司长和省水产厅张立修副厅长来虾峙指导工作,郭司长提议:办学宗旨、方向应为渔业服务、为渔业培养后备人才,校名拟“虾峙水产中学”为好。遂改校名为“虾峙水产中学”。1959年春,公社党委决定秋季再招二班,遂决定三在官殿下方山腰处建造中学教学楼。四月动工,九月底建成建筑面积500平方米的二层砖木结构教学楼一幢,学校初具规模。三年自然灾害,国家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国拨经费停止,地方经费困难,学校于62年7月停办。中学校舍全部归区中心小学使用(区中心小学也由圣塘庙迁入)。1964年春,随着国民经济的复苏,虾峙人民复办初中的要求日益迫切。经原地区文教局批复,同意秋季恢复初中招生,初中班附设在区中心小学内。1966年“文革”开始,区中心学校贯彻“小学应考虑学生就近入学”的指示,一分为三,校址分别迁至南岙、大岙、庙湾三村,原中学校舍复归中学使用,中学恢复独立,校名为“普陀县虾峙中学”。1973年秋三官殿年久失修,大殿部分坍塌,全校师生人抬肩扛,拆搬建造了饭厅宿舍等生活辅助用房200平方米。1980年2月,学校由民办转为公办。同时积极改造办学条件,教育局拨款9万元,在原大岙小学操场上建造三层教学楼一幢(现用),83年初动工10月竣工,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1986年3月动工建造学生宿舍楼,6月竣工。二层490平方米,经费全部由区公所投入(现用)。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舟山实行以市领导区、县新体制。普陀县改为普陀区,学校改名为“普陀区虾峙中学”。1991年,原二层砖木结构教学楼,拆造为教师宿舍楼,建筑面积740平方米,占地面积322平方米(现用)。随后,在原饭厅宿舍基础上,进行改建,建设学校食堂,建设面积220平方米,为砖木结构平房。1992年10月,由于撤区扩镇并乡后学校管理体制的调整,根据普陀区委办[1992]58号文件精神,学校正式改名为“普陀区虾峙镇初级中学”,一直沿用至今。2002年8月,为撤并黄石中学,在现教学楼右侧建设二号教学楼,建设建筑面积350平方米,占地面积200平方米。2003年8月,撤并栅棚中学,开始在校园西侧建造综合楼,建筑457平方米,占地面积250平方米,2004年8月竣工。
联系地址: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虾峙大岙 邮政编码:316125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点此纠错或删除此信息